从地狱之火到人间光明——武汉在警笛声中铭记并前行

1938-2025 图像的对抗 1938年,武汉一名在日军轰炸中丧生的孩子的母亲在他身边痛哭。 (复刻于武汉八路办事处旧址纪念馆) 2025年9月29日,武汉小学的学生们展开国旗,在欢乐和欢笑中迎接国庆。 1938年,汉阳铁厂被日本侵略者占领。 2025年10月22日,汉阳铁厂旧址的烟囱周围是现代化的高层建筑。 1938年,在武汉郊外的战场上,日军在鄂城(今鄂州)远眺长江上的观音阁,远处航行着日本军舰。 (扫描自1938年日本出版的《世界画报》) 2025年8月1日,鄂州,一个孩子骑着自行车经过鲜花盛开的长江滩。江心观音阁依然矗立,黄冈河对岸的城区高楼林立。 1938年10月26日,日寇从宾阳门(今大东门)攻克武昌城。 (扫描自1938年日本出版的《世界画报》) 2025年8月30日,夕阳映照着黄鹤楼,背后的大东门地区令人叹为观止。 1938年10月,随行的记者从武昌江边拍摄了燃烧的汉口市区。 (扫描自1938年日本出版的《世界画报》) 2025年8月22日,华灯初上,来自武汉的一家三口在武昌江滩上俯瞰汉口城。 文/图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司雅雨馨 今天,武汉再次敲响警钟,提醒市民牢记历史、牢记国耻。今年是武汉拉响防空警报的第21年。 1938年10月25日,武汉沦陷。日寇的铁蹄碾压创造了平静的家。当晚,长江两岸枪声、哭声、焚烧声不绝于耳。老照片记录了这座“地狱之城”——火光、浓烟、焦土和废墟。 87年过去了,英雄的武汉早已从废墟中重生。空袭警报不仅仅是警告; 这也提醒我们,我们脚下的稳定、面前的繁荣,是我们的祖先用流血和牺牲换来的。 从焦土到热土 1938年的汉口,是战火焦土。日军的炮火和焚烧使河流化为灰烬,街道被毁。当时的武汉,人们的生活被迫停止,这座城市的心跳仿佛被冻结在战火之中。 如今,汉口江滩已焕然一新。高楼林立,灯光明亮,河水倒映着城市的光影。夜晚,一家三口的背影静静地立在武昌江滩,遥望汉口的繁华。他们的身影仿佛穿越时空,映照着过去的焦土。 这片江滩不仅是城市面貌的改变,更是一代又一代武汉人灵魂的延续。从废墟到繁荣,从苦难到统一,焦土变成了热土。这个地方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,也承载着每个家庭的希望。 长江上的守望者 鄂州观音阁是长江上的哨兵。 1938年,作为武汉东大门,它被炮火打倒,江上行驶的军舰,飘扬的太阳旗,展现了法西斯的邪恶入侵。观音附近的河滩成为保卫武汉的外围战场。枪声、枪声,让每一寸空间都充满了压迫感。 如今,河面焕然一新,河滩也焕然一新。充满草木和生机。骑自行车的孩子们经过镜头,河风轻轻吹过。以前的军舰现在被货轮取代。远处是黄冈城的轮廓,高楼大厦和涟漪映衬着这座城市的宁静。 观音阁依然矗立,看着历史的流转和平凡的生活。是宁静而幸福的:战争的阴云早已散去,天下太平美好。 见证高大的黄色塔式起重机 当时的武昌宾阳门(今大东门)是武昌城内最后的决战地点。日军进攻后,街道、线路被毁,黄鹤楼被硝烟笼罩。 大东门现在是武汉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。黄鹤楼依然雄伟地矗立着,从悲伤的见证变成了城市精神的象征。废墟消失了,城市天际线变成了脊柱,每条街道、每一个角落光讲述了武汉的坚韧故事。 黄鹤楼不仅是江城的历史象征,也是现代武汉的象征。这座从废墟中拔地而起的城市,如黄鹤楼一样雄伟、不动,承载着记忆和希望。夜幕笼罩着江城,随着灯光的闪烁,它没有注意到的不再是战火,而是城市的脉搏,生命的温度,以及多年来一代代人所弥漫的光芒。 这座城市从地狱之火到人间之光的距离是87年。 1987年是一个民族从病痛到自信的历程。 今天的武汉,汉口夜市的哭声、东湖绿道上的车铃声、光谷实验室的敲打声……一点一点地组合成新时代的合奏。 夜幕降临,当万家灯火再次亮起,金河在空中闪闪发光——那是武汉之光还有中国之光。
请尊重我们的辛苦付出,未经允许,请不要转载独家黑料爆料-51黑料爆料-51黑料每日大赛的文章!

下一篇:没有了